哪里能下载手机版超级大满贯

你的位置:哪里能下载手机版超级大满贯 > 新闻动态 > 破除石油战争的神话 | 国政学人
破除石油战争的神话 | 国政学人
发布日期:2025-04-12 14:01    点击次数:78

图片

破除石油战争的神话

图片

作者:Emily Meierding,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海军研究生院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政治、气候变化的安全影响以及大国对国际影响力的竞争。

来源:Emily Meierding, “Dismantling the Oil Wars Myth,” Security Studies, Vol. 25, No. 2, 2016, pp. 258-288. 

导读

本文认为,与国际关系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假定相反,国家不会卷入石油战争。本文以两个方法证明这一论断。首先,本文分析了石油战争假说的逻辑基础,指出该假说的支持者低估了夺取和开采外国资源的阻碍,因此夸大了石油战争的可能性。其次,本文考察了通常被认为是国际石油战争的四场冲突: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两伊战争以及查科战争。本文认为,在这些冲突中,控制更多石油资源都不是侵略的根本原因。在后两场冲突中,侵略与石油利益无关。在前两种冲突中,国家是为了生存而战,而不是为了石油。

被夸大的风险?

本文认为,人们夸大了国际石油战争(Oil War)的风险。相信石油战争的人会假定:为石油而战是有回报的,然而他们低估了夺取、生产和销售外国石油资源的障碍,高估了为石油而战的收益,从而高估了石油作为战争起因的重要性。本文确定了开发外国石油的四种障碍:入侵成本、占领成本、国际成本和投资成本。总的来说,这些障碍大大降低了争夺石油的回报。因此,石油战争不太可能发生。冲突可能发生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然而,这些战争并不是为了石油。

石油战争假说

本文将认为国家控制石油资源的欲望会引发国际战争的观点称为石油战争假说。支撑这一假说的逻辑强调石油的效益和国家的贪婪。因此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有可能爆发战争,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只要争夺石油的收益大于成本,石油战争就会周期性地出现,(对侵略者来说)石油是发动战争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对于石油战争的频率和动态的研究却存在空白,人们对此仍然知之甚少。

石油战争假说强调石油的效益。石油资源具有特殊的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现代军队依赖石油,并且没有可行的替代品,没有石油的军队难以有效运作。国家的经济也依赖石油:对石油进口国而言,缺乏可负担的石油供应会导致经济衰退;对石油出口国而言,财政收入和出口收入可能几乎都来自于石油收益,石油租金对国内稳定、民众对政权的支持乃至供养军队、警察来说都至关重要,石油资源的损失或价格下跌都会对产油国的国内外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控制着石油资源,意味着大型石油生产国可以影响石油进口国的外交决策,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的外交决策权难以自主,不那么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更能抵御外国的压力和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总之,拥有石油资源意味着可观的收益,但是发动战争夺取别国的石油资源的侵略者要面临四种障碍。

夺取别国石油资源面临的障碍

本文指出夺取别国石油资源会面临四种障碍,这会使得石油战争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从而大大降低国际石油战争的可能性。

(一)入侵成本(Invasion Costs)

油田和石油工业基础设施是固定资产,规模大,难以隐蔽且易燃,这意味着它们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入侵者难以保护并利用这些石油资源获取收益。伊拉克和伊朗在两伊战争中攻击对方的石油设施,以减少敌国的燃料供应和石油收入;二战时,在日本军队即将占领荷属东印度之际,壳牌和标准真空油的职员破坏了石油设施,日军占领一年后石油产量才恢复到战前的60%;尽管美军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发动了迅速有效的轰炸,但伊拉克军队在撤退前焚烧科威特的石油设施,导致后者石油产量在两年多之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因此,如果夺取石油资源是为了短期开采这些资源的话,是不划算的。

(二)占领成本(Occupation Costs)

抵制、绑架或袭击会造成占领成本。绑架工作人员或炸毁石油管道破坏了哥伦比亚、尼日利亚和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各派武装力量为了争夺石油设施而展开战斗。除了沙特阿拉伯,大多数国家的石油设施都十分脆弱,容易受到攻击——叛军的袭击一度导致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降低28%;伊拉克-土耳其的石油管道被轰炸后该管道的出口中断了四年。罢工也会影响石油生产,1978-1979年的伊朗石油工业和2002-2003年的委内瑞拉石油工业罢工分别导致两国石油产量减少90%和80%。

占领成本很难降低,1973年能源危机后,美国否决了占领沙特阿拉伯或利比亚的油田以确保供应的设想,因为几乎不可能防止抵制和破坏。对实力较弱的侵略者来说这些阻碍更是难以克服。

(三)国际成本(International Costs)

国际成本是指第三方应对石油战争而导致的损失。原因有二:(一)反对侵略和征服已经成为了国际规范,侵略者被认为是非法的,并且会受到反制;(二)没有国家希望有某个国家控制着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大部分。由于担心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会利用其超过20%的全球石油储备的权力,国际社会普遍支持解放科威特的行动;持续的国际制裁使得伊拉克军队在撤出科威特后,石油产量下降了近90%。实力较弱的侵略者容易受到第三方军事介入或制裁的影响。即使是美国也担忧国际报复,限制美国入侵沙特阿拉伯或利比亚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担心苏联的干预。

(四)投资成本(Investment Costs)

投资成本是指侵略者依赖外国石油公司而产生的损失。许多潜在的侵略者无法在没有外界援助的情况下勘探和开采石油,他们通常缺少资金或技术。为此,侵略者必须说服外国石油公司来参与被占领地区的石油项目。然而,一个违反国际规范的国家可能也会违反契约、没收财产,因此侵略战争本身就会削弱投资者对侵略者的信心;国际制裁和被入侵国的报复也会阻碍投资者参与这些石油项目。对哥伦比亚局势的担忧阻碍了投资者勘探当地石油资源,尼日利亚的动荡局势导致许多石油公司放弃在当地的资产。从勘探到开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局变化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外国石油公司要么不参与这些项目,要么索取更大份额的利润,两者都会降低侵略者的收益。

案例分析:寻找“石油战争”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考察了四个通常被认为是石油战争的案例,并证明这些战争不是为了石油而战,这将构成对石油战争假说的最大挑战。

(一) 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1941-1942)

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通常被认为是石油战争。荷属东印度有大量的油田和完善的设施,而日军可以轻易夺取这里并有技术去修复和利用被破坏的石油设施。日本意识到入侵会引发美国的军事反应,但仍然选择这么做。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得美国、英国和荷兰加强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在1941年秋,日本的石油储备几乎枯竭,军事行动难以持续。日本的军国主义者相信美国决心要把日本变成一个“三流国家”。因此,尽管认识到自身的劣势,日本仍然决定向美国宣战,而夺取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资源就是抵抗美国威胁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日本不是为了额外的石油资源,而是为了安全需要而入侵荷属东印度。

(二)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通常被认为是贪婪的石油战争。科威特石油资源丰富,并且军队弱小,伊拉克有技术恢复油田的生产。如果伊拉克只是希望夺取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它有更多合适的时机,但是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经济濒临崩溃,政权岌岌可危。伊拉克希望其他阿拉伯产油国能给予经济援助,协调石油生产,但是遭到了包括科威特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拒绝。

萨达姆政府相信科威特的态度是美国授意的,认定充满敌意的美国决心阻止伊拉克崛起。如果操纵石油价格不成功,美国也会通过其他手段来颠覆萨达姆政府。因此尽管预期美国一定会军事报复,伊拉克仍然相信入侵科威特是抵抗美国威胁、维持政权生存的唯一可行手段。

(三) 两伊战争(1980-1988)

两伊战争的大部分冲突发生在伊朗的胡齐斯坦省,该地有大量的油田和完善的设施,而伊拉克有技术修复并利用这些资源。当地主要人口是阿拉伯人,对伊拉克的抵抗应该不会很强烈;由于国际社会对伊朗新政权的敌意,第三方的报复也不太可能发生;革命后的伊朗尚未恢复元气。

然而伊拉克最初的目标是希望控制两国之间的争议地区,而不是胡齐斯坦的石油,也不是控制争议地区的阿拉伯河以保障石油供应——阿拉伯河航道很容易成为伊朗军队袭击的目标。伊朗政权更迭后对外输出革命的倾向也恶化了两国关系。萨达姆政府威胁攻击胡齐斯坦的石油设施,只要伊朗承认伊拉克对争议地区的控制,伊拉克便会撤军。而伊朗选择了继续抵抗。

(四) 查科战争(1932-1935)

有观点认为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战争实际上是标准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为了获得查科地区潜在的石油资源而爆发的代理人战争。然而石油公司在战前就认识到该地不太可能有新发现,在战后也并未发现石油资源,玻利维亚和巴拉圭自身也缺乏开发石油资源的能力。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对更多石油资源的渴望,而是两国持续半个世纪的领土争端,两国都在与其他邻国的战争中失去了领土,难以在查科地区继续妥协。两国都决心武力解决争端,并在民意反对战争时把责任推卸给石油公司。

石油公司对查科地区不感兴趣,标准石油公司没有支持玻利维亚,扩大生产(反而是隐瞒产量,撤走设备),于是战后玻利维亚政府没收了该公司的资产。

问题的提出

本文考察了四个被认为是石油战争的案例,表明传统观念中的石油战争并不存在。从被占领的石油中获益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石油的收益不足以让石油成为国家发动战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地区的石油资源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其引发国家间冲突的能力。

这些发现表明,当前在东海、南海、东地中海和北极的石油资源的争端不会导致国际战争。尽管当前的冲突更多涉及潜在的石油资源,这会减少入侵成本和占领成本,但是投资仍然耗资巨大,国际成本仍然不可忽视。这并不是说这些地方的争夺永远不会升级,而是说如果相关国家发动了战争,是出于其他更紧迫的原因,而不是为了石油。

译者评述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确定了四种成本来反驳石油战争假说的逻辑基础,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案例。然而对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案例分析却显得难以自圆其说。(作者所认为的)石油战争假说预期为石油而战能获得收益,这种收益包括经济上和安全上的收益,而日本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显然不违反这个论点,他们选择进攻荷属东印度和科威特,而不是其他地方,并且文章也没有否认在伊拉克和利比亚有许多武装力量仍然在争夺石油设施,说明夺取石油资源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此外,本文也延伸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方向,如为了获取石油而发动战争和为了保障石油供应而发动战争,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基于被侵略国家视角的石油战争;内战中各个势力对石油资源的争夺。

词汇积累

Oil War

石油战争

Invasion Costs

入侵成本

Occupation Costs

占领成本

 International Cost

 国际成本 

 Investment Costs

投资成本

译者:范昊晖,成均馆大学政治外交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中国周边外交问题。

校对 | 赵怡雯

审核 | 李源

排版 | 张安琪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